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商法典(商法典-第101至200条)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26 09:55:14  浏览:9201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商法典(商法典-第101至200条)

澳门


商法典


[ 商法典 - 目录 ] [ 商法典 - 条文目录 ] [ 第40/99/M号法令 ] [ 商法典 - 第001至100条 ] [ 商法典 - 第101至200条 ] [ 商法典 - 第201至300条 ] [ 商法典 - 第301至400条 ] [ 商法典 - 第401至500条 ] [ 商法典 - 第501至600条 ] [ 商法典 - 第601至700条 ] [ 商法典 - 第701至800条 ] [ 商法典 - 第801至900条 ] [ 商法典 - 第901至1000条 ] [ 商法典 - 第1001至1100条 ] [ 商法典 - 第1101至1200条 ] [ 商法典 - 第1201至1268条 ] [ 商法典 - 词汇索引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百零一条
(取得时效)
企业之取得时效期间,为民法中对不动产之取得时效所规定之期间。
第二章
与商业企业有关之法律行为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一百零二条
(商业企业之存在)
为交易之效力,当对公众而言足以代表着一间新商业企业已存在之生产要素已组成时,则不论于何时开始运作,即视该商业企业已存在。
第一百零三条*
(方式与登记)
一、关于商业企业所有权之移转、商业企业之享益或设定商业企业用益物权或担保物权之合同,只须以书面作出及认定订立合同人之签名,即属有效,但因构成商业企业之财产之性质而须采用其它方式者除外。
二、上款所指合同的一份样本应在公证机构内存档。**
三、移转商业企业之享益之合同,以及设定商业企业用益物权或担保物权之合同,均须予以登记,而就其它情况作出之登记只属任意性。
* 已更改 - 请查阅:第6/2000号法律
** 已废止 - 请查阅:第16/2009号法律
第二节
商业企业之转让
第一百零四条
(候补制度)
关于商业企业之转让本节未有特别规定者,视乎该转让为有偿或无偿,而适用《民法典》中经必要之配合后之规范买卖合同或赠与合同之规定。
第一百零五条
(企业转让之范围)
一、商业企业之转让范围,包括构成商业企业及为商业企业之目的而使用之一切有形及无形财产,但法律规定必须透过明示意思表示转让之财产除外。
二、双方当事人得在不影响企业存在之情况下,将某些财产排除于转让范围外,但不影响下款之规定之适用。
三、上款之规定并不阻碍双方当事人将某一对商业企业之存在属不可或缺之财产排除于转让范围外,但取得人在为巩固其所拥有之企业之必要时期内,有权使用该财产。
四、就按以上数款规定属转让范围内且必须登记之财产以取得人名义登记时,企业之转让合同为足以藉此作出登记之文件。
第一百零六条
(企业之交付方式)
一、转让人必须按善意原则作出根据习惯及被转让企业之种类所要求之一切行为。
二、转让人尤其有义务:
a)交付顾客名单;
b)交付供货商及融资人之名单;
c)交付合作人名单;
d)于五年内提供与企业有关之帐簿及信件,以便查阅或复制;
e)交付非专利之商业及制造秘密;
f)将取得人介绍予企业之顾客、供货商及融资人。
第一百零七条
(企业之用益及租赁)
第一百零五条及第一百零六条之规定经必要配合后,于企业之用益及租赁存续期内,适用于企业之用益及租赁。
第一百零八条
(不竞业义务)
一、自转让日起最多五年内,商业企业转让人不得自行、透过第三人或为第三人经营另一能因所营事业、地点或其它情况而使被移转企业之顾客转移之企业。
二、由于与转让人之个人关系能使被移转企业之顾客转移之人,亦须遵守同样义务。
三、如主要股东移转其出资,须遵守第一款所规定之义务。
四、如转让人于转让日前经已自行、透过第三人或为第三人经营商业企业,则不适用第一款之规定。
五、得订立比第一款所定限制更广之不竞业约定,但不得超过该款所定之时间上限,且不得使转让人不能从事任何与企业相关或不相关之职业活动。
六、第一款规定之义务得按双方当事人之意思免除,只要免除该义务不会使商业企业难以移转。
七、不竞业义务于企业倒闭及清算后自动终止。
第一百零九条
(对不竞业义务之违反)
一、如转让人违反不竞业义务,债权人除有权要求倘有之赔偿外,尚有权要求立即终止损害其权利之情况;如转让人违反不设立新商业企业之义务,则债权人亦有权要求立即关闭该商业企业,但该商业企业之关闭使本地区经济受损害者除外。
二、如受害人于知悉或可知悉有关情况之日起三个月内不向法院提起诉讼,则上款所指之立即关闭请求权失效。
第一百一十条
(合同之继受)
一、取得人继受为经营企业而订立之合同所产生之非具人身性质之权利及义务,但另有约定者除外,且不影响特别规定之适用。
二、如有合理理由,上述合同对方当事人得在知悉移转之日起三个月内解除合同,但让与人须承担倘有之责任。
三、以上两款之规定,适用于企业之用益及租赁之存续期内之用益权人及承租人。
第一百一十一条
(劳动合同之继受)
一、取得人继受转让人与企业员工订立之劳动合同所产生之权利及义务,但转让人与取得人之间于移转前约定有关员工继续在另一企业为转让人提供服务者除外。
二、取得人须与转让人对一切于移转日到期之劳工债务负连带责任,即使有关债务所涉及之劳工之劳动合同在之前已终止;但属后者之情况,利害关系人须于移转前已提出给付要求。
三、属转让企业之情况,有关劳工得免除转让人承担因劳动关系而生之债务之责任。
四、以上数款之规定适用于企业之用益及租赁。
第一百一十二条
(与被转让企业有关之债权)
一、企业转让时,与企业有关之债权自动让与,但另有约定者除外。
二、自转让登记日起,上款所指之债权让与,即使未通知债务人或未获债务人接纳,亦对第三人产生效力。
三、被让与之债权之有关债务人在善意下向转让人作出之偿付,具免除责任之效力。
四、以上数款之规定,仅于有明示约定时方适用于企业之用益或租赁。
第一百一十三条
(与被转让企业有关之债务)
一、对于企业在转让前因经营而发生之债务,企业取得人须承担责任,但以载于必备帐簿者为限。
二、对于企业在转让前因经营而发生之债务,转让人仍须承担责任,但债权人明示同意免除其责任者除外。
三、如取得人按第一款之规定清偿转让前发生之债务,则对转让人有求偿权,但另有约定者除外。
四、第一款及第三款之规定适用于企业之用益,如有明示规定,亦适用于企业之租赁。
第三节
商业企业之租赁
第一百一十四条
(概念)
商业企业之租赁,系指一方有义务将其商业企业之全部或部分供他方暂时享益而收取回报之合同。
第一百一十五条
(期间)
企业租赁期为五年,但双方当事人另有约定者除外。
第一百一十六条
(候补制度)
《民法典》中关于租赁合同之一般规定,经必要配合后,适用于本节未作特别规定之情况,但不影响其它特别规定之适用。
第一百一十七条
(经营商业企业之义务)
一、承租人必须按善良管理人之规则经营商业企业,不改变其所营事业,并维持组织之有效运作。
二、承租人不得中止或终止企业之经营,但属不可抗力之情况除外。
第一百一十八条
(承租人之权力)
承租人享有在经营有关种类之商业企业方面固有之技术及经济上之自由裁量。
第一百一十九条
(对企业财产之处分及设定负担之行为)
一、仅当为维持组织之有效运作而有必要或适宜对构成企业之财产设定负担、将之转让及更换,且获出租人同意时,承租人方得为之。
二、自承租人将作出上款所指任一行为之意图通知出租人起八日内,如出租人未作出拒绝表示同意之通知,则视为同意。
三、如该拒绝属不合理,出租人之同意得以法院之许可取代。
第一百二十条
(竞业之禁止)
一、未经出租人同意,商业企业承租人于租赁期间不得自行、透过第三人或为第三人经营与该租赁之企业相同之企业。
二、如承租人于商业企业租赁日已经营相同之商业企业且为出租人所知悉,则视为已有上款所指同意。
三、如承租人违反第一款之规定,则须对所造成之损害负责,而出租人则有权请求解除合同。
第一百二十一条
(返还义务)
合同期间届满,承租人必须将运作中之商业企业返还出租人。
第一百二十二条
(出租人之交付义务)
出租人有义务交付出租之商业企业,并保证该交付于合同存续期内有效,尤其保证:
a)不干扰承租人享受企业之利益;
b)作出为享受企业之利益所必需之非经常性修缮;
c)履行为使用构成企业之无形财产所必需之手续。
第一百二十三条
(不竞业义务)
一、出租人于企业租赁存续期内必须遵守第一百零八条规定之义务。
二、上款规定之义务得以明示条款免除,但不影响第一百零八条第六款之规定之适用。
第一百二十四条
(对不竞业义务之违反)
如商业企业出租人违反不竞业义务,第一百零九条之规定,经必要配合后适用之。
第一百二十五条
(可立即要求实现债权)
一、企业租赁时,如该租赁能影响债务之清偿,出租人之债权人得立即请求清偿与经营企业有关之债务。
二、请求宣告债权立即到期的诉讼,应于作出第一百零三条第三款所指登记后三个月内提起。*
* 已更改 - 请查阅:第16/2009号法律
第一百二十六条
(出租人的连带责任)
一、自订立租赁合同之日起,出租人与承租人须对因经营企业而产生的债务负连带责任,直至遵行第一百零三条第三款的规定为止。*
二、出租人如对第三人偿付上款所指债务,则对承租人有求偿权。
* 已更改 - 请查阅:第16/2009号法律
第一百二十七条*
(法院指定的管理人的责任)
如已履行第一百零三条第三款的规定,则上条的规定不适用于法院指定的管理人所订立的企业租赁合同。
* 已更改 - 请查阅:第16/2009号法律
第一百二十八条
(租赁企业之让与)
未经出租人许可,承租人不得将企业转租,亦不得将其合同地位让与第三人或以任何方式容许第三人完全或部分享受有关企业之利益,但另有约定者除外。
第一百二十九条
(企业租赁合同之继受)
一、作为订立企业租赁合同依据之权利之取得人,继受出租人之权利与义务,但须遵守登记规则。
二、上款之规定适用于企业司法变卖中之取得人。
第一百三十条*
(企业租赁之终止)
企业租赁一旦终止,即可请求承租人偿付因经营企业而发生之债务。
* 已更改 - 请查阅:第6/2000号法律
第一百三十一条*
(企业租赁终止之公开)
企业租赁之终止须予以登记,并应以适当方式将之公开,尤其在报章上公布。
* 已更改 - 请查阅:第6/2000号法律
第三章
企业之用益权
第一百三十二条
(企业用益权之设定)
商业企业之所有人得为第三人设定企业之用益权。
第一百三十三条
(候补制度)
《民法典》中关于用益权之规定,经必要配合后,适用于本章未作特别规定之情况,但不影响其它特别规定之适用。
第一百三十四条
(用益权人之义务)
一、用益权人有义务以企业所有人之商业名称经营企业。
二、第一百一十七条第一款之规定经必要配合后,适用于用益权人。
三、如用益权人不遵守上款之规定或随意终止经营企业,则第一百三十八条第二款之规定,经必要配合后适用之。
第一百三十五条
(用益权人之权力)
用益权人享有在经营有关种类之商业企业方面固有之技术及经济上之自由裁量。
第一百三十六条
(对企业财产之处分及设定负担之行为)
一、如为维持组织之有效运作而有必要或适宜对构成企业之财产设定负担、将之转让及更换,用益权人得为之。
二、企业所有人得随时向法院对上款所指行为提出争执。
三、如第一款所指行为不按该款之准则作出,企业所有人得声请适用第一百三十八条第二款之规定。
第一百三十七条
(竞业之禁止)
一、未经企业所有人同意,用益权人于用益权存续期内不得自行、透过第三人或为第三人经营与该受用益权拘束之企业相同之企业。
二、如用益权人于用益权设定日已经营相同商业企业且为企业所有人所知悉,则视为已有上款所指同意。
三、如用益权人违反第一款之规定,则须对所造成之损害负责,而企业所有人则有权请求消灭用益权。
第一百三十八条
(担保)
一、用益权人必须提供担保。
二、如用益权人不提供担保,企业所有人有权要求将商业企业出租或交由管理人经营,而有关租金或利润归用益权人所有。
第一百三十九条
(不竞业义务)
一、企业所有人必须遵守第一百零八条规定之不竞业义务。
二、上款规定之义务得以明示条款免除,但不影响第一百零八条第六款之规定之适用。
第一百四十条
(对不竞业义务之违反)
第一百零九条之规定经必要配合后适用于对不竞业义务之违反。
第一百四十一条
(财产清单差额之清算)
须按用益权终止时之市场价格计算用益权开始及终止时之财产清单之价额,如有负差额,则以现金清算。
第一百四十二条
(因企业增值而对用益权人之补偿)
如用益权人之行为使企业有重大增值,用益权人有权收取按衡平原则计算之补偿。
第一百四十三条*
(用益权终止之公开)
企业用益权之终止须予以登记,并应以适当方式将之公开,尤其在报章上公布。
* 已更改 - 请查阅:第6/2000号法律
第四章
企业质权
第一百四十四条
(企业质权)
一、商业企业或其分支机构得成为质权标的。
二、企业质权,不论有否将企业交付债权人,均产生效力。
三、商业企业得成为一个以上质权之标的。
第一百四十五条
(企业质权之效力)
商业企业质权,即使在当事人之间,亦于在有权限之登记局登记后,方产生效力。
第一百四十六条
(必要内容)
设定企业质权之文件应载有下列数据,否则无效:
a)企业主及债权人之认别资料;
b)企业或分支机构之认别数据;
c)债务金额或能确定债务金额之资料;
d)偿付地点及日期。
第一百四十七条
(企业质权之范围)
一、商业企业质权之范围,包括设定质权时构成企业之一切有形或无形财产,而不论是否载于企业主之会计纪录;如无记载,须由债权人证明有关财产属于企业,以便将之列入担保范围;但不影响以下数款之规定之适用。
二、为使商业企业质权对于供商业企业使用且必须登记之财产产生效力,必须在上指每一财产之登记中附注。
三、后来纳入企业之财产,自纳入之时起,亦列入质权范围内;债权人诉诸法院以行使其质权前,债务人已按照善良管理规则转让他人且不再存于企业之财产,不列入质权范围内。
四、在不符合上款之规定下,使任何构成企业之财产不存于企业内者,不得藉此对抗善意取得该财产之第三人,但出质人须承担保管人固有之责任。
第一百四十八条
(管理企业之义务)
一、企业质权一经设定,企业主在经营其企业时,应确保担保之价值不致降低。
二、如经营企业时使担保价值降低以致危及质权人权利,则质权人得按照民法之规定要求增补担保;如不能增补,质权人得按照第一百三十八条第二款之规定要求将企业交由第三人作为管理人管理。
三、将企业交由第三人管理后,由经营产生之利润须用以偿付企业质权所担保之债务。
四、出质之企业按照第二款之规定交由第三人管理后,如债务人无其它收益来源,得要求给予满足其生活所需之款项。
第一百四十九条
(出质之企业之迁移)
债务人拟将企业迁移到本地区其它地方,应提前十五日通知企业质权人,否则须立即清偿债务。
第一百五十条
(租赁之终止)
一、出质之商业企业所在楼宇之出租人获通知企业质权之设定后,如拟终止该租赁,应知会已登录之质权人;不论债务人或债权人均得作出本款所指通知。
二、楼宇出租人不遵守上条之规定时,必须赔偿对上指债权人造成之损失。
第一百五十一条
(企业质权之效力)
一、企业质权赋予债权人比其它未享有特别优先债权之债权人优先以企业之价值受偿及收取倘有之利息之权利。
二、发生多个企业质权竞合时,按登记之先后次序解决。
三、企业质权不影响在设定质权日对构成该企业之财产设定之物之担保,但在设定企业质权后对构成企业之财产设定之物之担保对质权人不产生效力,债务人须对该等财产承担保管人之责任。
第一百五十二条
(出质之企业之司法变卖)
一、质权人如不获清偿,则有权请求法院将企业变卖。
二、法院变卖企业时,须确保企业不受破坏。
三、如企业不能整体变卖,须分为若干独立单位变卖;仅于不能分开变卖时,方得将企业清算;在此情况下,质权人对清算时构成企业之每一财产,视乎该财产之性质而享有质权或抵押权。
第十编
企业主之间之竞争规则
第一章
企业主之间竞争之一般规则
第一百五十三条
(法定限制)
一、企业主之间之竞争,应在法律所规定之限制内以不损害本地区经济利益之方式为之。
二、禁止一切目的或效果为阻止竞争、违背竞争规则或限制竞争之协议及做法,但不影响特别规定之适用。
第一百五十四条
(合同限制)
一、限制企业主之间竞争之协议,应遵守上条所指限制并以书面作出,否则无效。
二、为使协议有效,必须将之限制于某一区域或某种业务。
三、如协定之存续期未订出或订出更长之期间,则其有效期仅为五年。
第一百五十五条
(订立合同之义务)
以法定专营制度经营企业者,必须与向其要求提供企业所营事业之服务之人订立合同,且须遵守平等对待原则。
第二章
不正当竞争
第一百五十六条
(适用之客体范围)
一、本章所指之行为如在市场上以竞争为目的而作出,则视为不正当竞争行为。
二、如作出行为之情况客观显示出该行为能促进或确保其本人或第三人之产品或服务在市场上销售者,则推定为以竞争为目的而作出之行为。
第一百五十七条
(适用之主体范围)
一、不正当竞争之规则适用于企业主及一切参与市场活动者。
二、不论主体是否在同一行业从事业务,均适用关于不正当竞争之规则。
第一百五十八条
(一般条款)
一切在客观上表现出违反经济活动规范及诚信惯例之竞争行为,均构成不正当竞争行为。
第一百五十九条
(混淆行为)
一、一切能对竞争者之企业、产品、服务或信誉造成混淆之行为均视为不正当竞争行为。
二、所作出之行为能使消费者联想到第三人之产品或服务者,足以视为属不正当竞争行为。
第一百六十条
(欺骗行为)
使用或传播不正确或虚假指示、不作真实指示或作出任何其它行为时,如作出该等行为之情况,会使上述行为所针对或受其影响之人对有关产品或服务之性质、功能、质量、数量或一般而言对产品或服务实际提供之益处产生误解者,视为不正当竞争行为。
第一百六十一条
(馈赠)
一、为广告目的作出馈赠及作出类似之商业行为,如根据作出此等行为时之情况,此种行为令消费者处于必须购买主要给付之情况者,视为不正当竞争行为。
二、为使人购买主要给付而给予任何种类之利益或奖品,引致或可引致消费者对同一企业主之其它产品或服务之价格产生误解,又或使消费者难以估计馈赠之实际价值或将之与可作选择之其它馈赠比较者,视为不正当竞争行为。
第一百六十二条
(诋毁行为)
一、对竞争者之企业、产品、服务或商业关系,使用或传播能减低其在市场上之信誉之言词者,即视为不正当竞争行为,但准确、真实及适当者除外。
二、关于被针对者之国籍、宗教信仰或意识形态、私生活或其它纯属私人之情况之言词,均视为不适当。
第一百六十三条
(比较行为)
一、将自己或他人之企业、产品或服务与竞争者之企业、产品或服务作公开比较,如涉及之实际情况不相类似、并不相关或不可比较,视为不正当竞争行为。
二、比较行为如有第一百六十条及第一百六十二条所规定之情节,亦视为不正当竞争行为。
第一百六十四条
(模仿行为)
一、得自由模仿他人企业之产品、服务及活动,但受法律承认之专有权所保障者除外。
二、模仿第三人之产品或服务,如能使消费者产生与该产品或服务有关之联想,或可能不当利用他人之声誉或成就者,视为不正当竞争行为。
三、如上述联想或利用他人之声誉属不可避免者,则不视为不正当竞争行为。
四、虽属上款规定之情况,但持续模仿竞争者之企业产品、服务及活动,且其直接意图为阻止或妨碍其竞争者稳定在市场上之地位,并超越按情况可视为市场上之正常响应手段者,亦视为不正当竞争行为。
第一百六十五条
(他人声誉之利用)
为自己或第三人之利益而不当利用他人企业之声誉,视为不正当竞争行为。
第一百六十六条
(侵犯秘密)
一、未经权利人许可,披露或利用以正当途径取得但有保密义务之产业秘密或任何其它企业秘密,或以不正当途径取得,尤其以下条所规定之任一行为取得者,视为不正当竞争行为。
二、为本条之效力,一切具实际用途、能为权利人提供经济利益、不为公众所知悉且权利人采取适当之保密安全措施之技术讯息或商业讯息,均视为秘密。
第一百六十七条
(促使他人违反合同及利用他人对合同之违反)
一、诱使员工、供应者、顾客及其它须遵守合同义务者违反彼等已向竞争者承担之合同义务,视为不正当竞争行为。
二、促使合同依规定终止或于知悉他人之违反合同行为后为自己或第三人利用该行为,如以披露或利用企业秘密为目的,或有欺骗、意图将竞争者排挤出市场或其它类似情况者,视为不正当竞争行为。
第一百六十八条
(依赖关系之利用)
企业主作为另一企业主之顾客或供货商,为经营业务别无其它同等选择且在经济上须依赖后者,如后者不当利用该依赖关系,视为不正当竞争行为。
第一百六十九条
(亏本出售)
以低于成本价格或取得价格出售,而此系将某一竞争者或一些竞争者排挤出市场之策略,则视为不正当竞争行为。
第一百七十条
(不正当竞争之诉讼)
不正当竞争之诉讼应自受害人知悉或可知悉诉讼所依据之事实之行为人之日起一年内向法院提起,但不得在该等事实发生三年后方提起。
第一百七十一条
(制裁)
宣告存在不正当竞争行为之判决,应命令立即禁止继续作出该行为,并指出适当方法消除有关后果。
第一百七十二条
(损害赔偿)
一、不正当竞争行为不论属故意或过失行为,行为人均须赔偿所引致之损害。
二、在上款所指情况下,得命令公布有关判决。
三、一经证实存有不正当竞争行为,即推定有过错。
第一百七十三条
(代表利害关系人之实体之正当性)
如不正当竞争行为损害某类利害关系人之利益,不正当竞争之诉讼亦得由代表该类利害关系人之实体提起。
第二卷
合营企业之经营及企业经营之合作
第一编
公司
第一章
总则
第一节
一般规则
第一百七十四条
(公司之种类)
一、无限公司、两合公司、有限公司及股份有限公司,不论其所营之事业为何,均为公司。
二、以经营商业企业为目的之团体,须按上款所指之任一类公司设立。
第一百七十五条
(地域范围)
一、主行政管理机关设在本地区之公司,须受本法典之规定约束。
二、在本地区设有章程规定之住所之公司,不得为规避本法典所载规定之适用而以主行政管理机关不设在本地区之事实对抗第三人。
第一百七十六条
(人格)
公司之设立经登记后,公司即取得法律人格。
第一百七十七条
(能力)
一、公司之能力,包括为实现其宗旨属必需、有利或适当之权利及义务;但法律所规定及因法人性质而衍生之例外,不在此限。
二、按时节习惯及公司本身之条件可视为惯常之慷慨送赠,不违背公司之宗旨。
三、禁止公司为他人之债务提供人或物之担保;但公司行政管理机关以说明理由之书面声明,表示公司对该债务有利害关系者,不在此限。
第一百七十八条
(在本地区长期经营之公司)
一、章程规定之住所以及主行政管理机关不设在本地区,但在本地区长期经营之公司,须受有关登记法之约束。
二、上款所指公司应指定一名常居于澳门之代表,并调拨资金经营在本地区之业务,而有关之决议应予以登记。
三、澳门之代表有权收取任何致该公司之通讯、传唤及通知。
四、即使公司未遵守第一款及第二款之规定,仍须对在澳门以其名义为行为所生之债负责;为此行为之人以及公司之行政管理机关成员亦对该行为负责。
五、应检察院或任何利害关系人之声请,法院应下令未遵守第一款及第二款规定之公司终止在澳门之业务及清算在澳门之财产,并得给予该公司不超过三十日之期间,以使有关情况符合规范。
第二节
设立
第一分节
设立之方式及内容
第一百七十九条*
(设立的方式及必要内容)
一、公司的设立应以经认定股东签名的文书或经认证的文书记载,但因应股东用于出资的财产的性质而须采用其它方式者除外。**
二、如设立行为以经认证的文书记载,则有关认证语须注明该设立行为符合法律规定。**
三、设立文件内应有:
a)签订设立文件之日期;
b)股东及代理其签署者之认别数据;
c)设立本法律所指任一类公司之股东之意思表示;
d)每一股东所认之出资额;
e)规范公司运作之章程;
f)行政管理机关成员之委任,以及倘有之独任监事或监事会成员及公司秘书之委任;
g)律师所作之经其跟进整个设立程序后证实并无任何不当情事之声明书,但以设立系载于私文书之情况为限。***
四、如设立行为以经认定股东签名的文书记载,则尚应有由律师作出的、表示经其跟进整个设立程序后证实并无任何不当情事的声明。**
五、章程必须载有:**
a)公司种类及商业名称;
b)公司所营事业;
c)公司住所;
d)公司资本、缴付方式及期间;
e)公司行政管理机关之组成;如应设有监察机关,此机关之组成。
六、设立文件应至少由相等于每类公司之法定最低数目之股东订立。**
七、设立文件应以其中一种正式语文书写。**
* 已更改 - 请查阅:第6/2000号法律
** 已更改 - 请查阅:第16/2009号法律
*** 已废止 - 请查阅:第16/2009号法律
第一百八十条
(所营事业)
一、公司所营事业之说明,应令人了解公司所欲从事之业务,而该业务须为公司所营之事业。
二、在公司所营事业之说明中,禁止采用可令第三人相信公司得从事其不能经营之业务之用语,尤其须受特别制度或行政许可约束之公司方得从事之业务之用语。
第一百八十一条
(住所)
一、公司住所应设于确定地点。
二、公司行政管理机关得将住所在本地区内自由迁移。
三、除公司住所外,公司尚得为特定业务订定专用住所。
第一百八十二条
(资本之单位)
公司资本额须以澳门币为单位。
第一百八十三条
(存续期)
一、如章程无订定公司之存续期,则公司之存续期为不确定。
二、公司章程所订存续期只可于届满前根据修改公司章程的应遵规定作出的决议予以延长;公司存续期如已届满,则只可根据第三百二十三-A条的规定议决延长,而对于退出公司的股东,适用销除其出资的规定。*
* 已更改 - 请查阅:第16/2009号法律
第一百八十四条
(特别权利)
一、公司章程有所规定时,方得对某股东设定特别权利。
二、特别权利未经有关权利人之同意,不得予以剥夺或变更;但章程另有明文订定者除外。
第一百八十五条
(准公司协议)
一、如全体股东或部分股东间所订立之准公司协议中,股东以股东资格有义务为法律不禁止之行为时,该协议对各参与协议之人产生效力,但不得以该协议作为根据对公司之行为或股东作出涉及公司之行为提起争执。
二、上款所指之协议,得涉及投票权之行使,但不得涉及各参与人或其它人在行使行政管理或监察职能上之行为。
三、规定一股东有义务依下列情况投票之协议无效:
a)一切依照公司或公司任一机关之指示者;
b)通过公司任一机关所作之一切建议者;
c)以特别之利益作为回报,行使或放弃投票权者。
第二分节
设立之登记
第一百八十六条*
*(经四月二十七日第17/2000期《澳门特别行政区公报》第一组第一副刊之第6/2000号法律所废止)
第一百八十七条
(促使登记之期限及正当性)
一、公司登记之申请,应自其设立之日起十五日内提出。
二、行政管理机关成员及倘有之公司秘书有促使登记之义务。
三、任何股东对登记之申请有正当性。
四、检察院应促使对经营业务逾三个月而仍未登记之公司作出清算。
第一百八十八条
(登记前之行为效果)
一、公司在登记后,即对支付与设立程序有关之登记费、税费及手续费之人承担偿还义务。
二、与公司设立程序有关,但属公司登记之前之一切费用,包括服务费在内,得由公司透过行政管理机关之行为承担,并在登记后三十日内通知垫付人。
三、公司在登记后,即承受以公司名义在登记前所为之行为而生之权利及义务,但登记不得逾上条第一款所指之期间,且该等行为必须由在登记后可令公司承担义务之人为之。
四、上数款所指之权利及义务一经公司承受,即解除引致有关权利及义务之行为所生之个人责任。
第一百八十九条
(登记前股东之间之关系)
一、章程之规定及与所涉公司之种类有关之规定经必要配合后,适用于登记前股东之间之关系,但以已作登记为适用之先决条件之规定,则不适用之。
二、在登记前,出资之生前移转及章程之修改,均须股东一致同意。
第一百九十条
(登记前与第三人之关系)
一、如在登记前公司已开始经营,则代表公司为行为之人以及允许该等人为行为之股东,应对其行为负个人责任,但不影响第一百八十八条规定之适用。
二、上款所指之责任为连带及无限责任,且不取决于对用以经营公司之财产尽索。
第三分节
非有效、责任、中止及监察
第一百九十一条
(设立之非有效)
一、有关法律行为之一般规则,经按下数款之规定作出配合后,适用于公司之设立。
二、如公司已登记或已开始营业,宣告设立无效或撤销设立将导致公司清算,但不影响与善意第三人所订立之行为。
三、公司一经登记,宣告设立部分无效或部分撤销设立,或无效或撤销仅涉及一名或数名订立合同人,不导致公司清算;但宣告设立部分无效或部分撤销后可导致整个设立不成立时,不在此限。
四、对违反有关章程必要内容之规定而导致之无效,应自获悉瑕疵日起三十日内,根据股东按修改章程所规定之方式而作之决议予以补正。
五、如能补正上款所指之无效而股东不为有关行为,法院得应任何利害关系人之声请为之。
第一百九十二条
(公司设立过程中的责任)
一、参与设立程序的行政管理机关成员及倘设有的公司秘书,以及作出表示经跟进整个设立程序后证实并无任何不当情事的声明的律师,须就公司设立程序中的虚假、不正确或不完整的情事对公司负连带责任,且须对该情事负应有的刑事责任。*
二、在相互关系上,负连带责任之人相互间有求偿权,其范围按各人过错之程度及其过错所造成之后果而确定;在不能确定各人之过错程度时,推定其为相同。
三、然而,不知悉公司设立程序中的虚假、不正确或不完整的情事者,又或即使已尽善良管理人的注意义务作为亦不知悉该等情事者,无须负第一款所指责任。*
* 已更改 - 请查阅:第16/2009号法律
第一百九十三条
(业务之中止)
一、股东得在公司登记后一致议决,将业务中止一段确定期间。
二、股东及所有以公司名义为行为之人,须对在登记该中止后及中止期间之行为,负个人、连带及无限责任,而不取决于对用于经营公司之财产尽索。
三、中止业务之期间不得逾三年,且仅得以相同期间续期一次;股东应在中止期间届满前对公司之复业或对中止之续期作决议,否则公司予以解散。
四、中止不影响公司各机关之设置及在每一营业年度结束时将公司之资产负债表交由股东通过,亦不影响股东可随时议决复业。
第三节
股东与公司之关系
第一分节
一般股东权利及义务
第一百九十四条
(同等待遇之权利)
如主要情况相同,公司应给予所有股东同等待遇。
第一百九十五条
(股东之权利)
一、股东除具有特别规定之其它权利外,尚有权按照法律之规定及限制:
a)分享盈余;
b)选举行政管理机关及监察机关、接受该等机关之报告,并提起追究责任之诉讼;
c)取得公司营运之资料;
d)参与公司之决议。
二、禁止透过规定使任何股东因其资本或劳务而收受固定报酬。
三、亦禁止透过规定赋予任何股东取得公司营运资料之特别权利。
第一百九十六条
(股东之义务)
一、股东有义务:
a)向公司提供资本,或向明示准许以劳务为出资之公司提供劳务;
b)分担亏损;但不影响有关以劳务为出资之股东之规定之适用。
二、资本应为可查封之任何财产,而劳务应为任何服务。
第二分节
对盈余之权利
第一百九十七条
(盈余之分享及亏损之分担)
一、股东按其出资之票面价值比例,分享公司之盈余或分担公司之亏损;但法律或章程另有规定者除外。
二、剥夺股东分享盈余权利或免除股东分担公司亏损义务之条款无效,但有关以劳务为出资之股东之规定除外;在条款无效之情况下,适用上款之规定。
第一百九十八条
(盈余及其分派之限制)
一、除法律允许之情况外,不得将任何公司之资产分派予股东;但以盈余方式分派者,不在此限。
二、在根据法定规则编制及通过之有关营业年度帐目中,经扣除公司资本额与扣除已并入或将并入该营业年度之法律或章程不允许分派予股东之公积金后而得出之数额为公司盈余。
三、如有递延之亏损,有关营业年度之盈余,须首先弥补亏损,并在设立或重新设立法定公积金或章程规定之强制公积金后,方得分派。

不分页显示   总共2页  1 [2]

  下一页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长沙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长沙市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规定》的通知

湖南省长沙市人民政府


长沙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长沙市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规定》的通知

长政发〔2004〕37号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直机关各单位:
现将《长沙市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规定》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长沙市人民政府

二00四年九月二十日



长沙市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建“平安长沙”,进一步规范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治安管理和治安防范工作,根据《湖南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条例》、《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南省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规定〉的通知》(湘政发〔2003〕6号)和《中共长沙市委长沙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意见》(长发〔2001〕50号)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所有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以下统称单位),均应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 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实行“谁主管,谁负责”、“谁经营,谁负责”的原则和“属地管理”原则。各单位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认真抓好本单位本系统的综合治理工作,加强内部治安防范,自觉接受所在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机构(以下简称综治领导机构)的组织、指导、协调和监督。城区原则上由所在街道综治领导机构负责;农村原则上由所在乡镇综治领导机构负责;跨越两个以上街道或乡镇的单位,由区、县(市)综治领导机构或指定的街道(乡镇)综治领导机构负责。

第二章 职责与任务

第四条 法人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或非法人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以及专(分)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负责人是本单位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主要责任人,对本单位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全面负责,并对本单位发生的社会治安问题依法承担相关的法律、经济和行政责任。
单位应按属地管理原则,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主要负责人名单报所在地(街道或乡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构和公安派出所备案。
第五条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主要负责人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严格执行法律、法规,确保本单位工作和生产经营等活动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
(二)负责本单位创建“平安单位”各项措施的落实;
(三)制定治安管理和治安防范等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制度,并采取措施保证其实施;
(四)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提供必要的经费和组织保障;
(五)建立人防、物防和技防相互结合的防范机制,监督落实安全技术防范的实施,充分发挥安全防范措施的作用;
(六)加强单位干部职工及其家属的教育管理,预防、减少违法犯罪;重点做好有轻微违法犯罪行为青少年、刑满释放和解除劳动教养人
员、吸毒人员、“法轮功”及其他有害功法练习者、流动(暂住)人口中有违法犯罪前科和有违法犯罪倾向人员的管理、教育和转化工作;
(七)确定逐级消防安全责任,批准实施年度消防工作计划、消防安全制度和保障消防安全的操作规程;组织制订符合本单位实际的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及时处理涉及消防安全的重大问题;
(八)建立健全人民调解组织,积极排查调处各类民事特别是群体性民事纠纷,避免矛盾激化,防止民转刑案件发生;防范和及时处理本
单位干部职工出现集体越级上访,并按要求接回,做好息诉工作;
(九)建立健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责任制与考核奖惩机制。
第六条 单位要建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组织机构,并确定专职或兼职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管理人员。
第七条 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专职机构和专(兼)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管理人员的职责:
(一)拟订和组织实施本单位年度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计划,负责本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日常管理工作;
(二)组织开展值班巡逻等工作,落实防火、防盗、防爆炸、防破坏、防诈骗、防窃密等各项治安防范措施,预防和制止违法犯罪行为;
(三)对干部职工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增强法制观念;
(四)排查调处单位内部矛盾纠纷,对策划非法集会、集体上访和非法游行示威,冲击国家机关,堵塞交通等行为进行化解,并及时向当地维护稳定机构和公安机关报告;
(五)教育帮助有轻微违法犯罪的人员;协助公安机关监督、考察、教育本单位因犯罪被判处管制、剥夺政治权利、缓刑、监外执行和假释、保外就医的犯罪分子,以及被监视居住、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和劳动教养所外执行人员;对本单位刑满释放和解除劳动教养人员做好安置帮教工作;做好本单位吸毒人员、“法轮功”及其他有害功法练习者、流动(暂住)人口中有违法犯罪前科和有违法犯罪倾向人员的管理、教育和转化工作;
(六)做好本单位的禁毒工作,加强单位禁毒宣传教育活动;
(七)加强单位内部公私出租屋和暂住人口的治安管理;协助公安机关管理本单位实有人口;
(八)组织制订消防安全制度和保障消防安全的操作规程并检查督促落实;组织开展消防知识、技能的宣传教育和培训,组织灭火和应急
疏散预案的实施和演练,定期向主要责任人报告消防安全情况,及时报告涉及消防安全的重大问题;
(九)搜集影响稳定的信息,掌握治安动态并及时报告当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构和公安派出所;
(十)具体落实开展“平安单位”创建活动的各项工作措施;
(十一)组织开展单位内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检查、考核与奖惩;
(十二)完成上级和所在地综治领导机构或本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主要责任人交办的其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任务。
第八条 单位应当根据自身的情况特点,建立健全以下各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制度并公布执行:
(一)门卫、值班、巡逻制度;
(二)现金、有价证券、文物及其他贵重物品管理制度;
(三)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物品及枪支弹药和其他危险物品管理制度;
(四)要害部门(部位)安全保卫制度;
(五)机密文件、资料管理制度;
(六)治安情报信息(刑事、治安案件,治安灾害事故及不稳定因素)报告制度;
(七)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制度,防火巡查、检查制度,消防(控制室)值班制度,火灾隐患整改制度,用火、用电安全制度,消防安全工作考评和奖惩制度;
(八)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考评和奖惩制度;
(九)其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制度。
第九条 单位要加强物防、技防设施建设,提高治安防范能力。单位的办公、教学、科研、生产区和生活区应坚持由专人值班,重点部位实行24小时值班守护,实行巡逻与固定目标守卫相结合。
第十条 单位要适时开展治安涉稳问题排查,发现治安涉稳隐患,应当及时采取措施予以消除。对于本身无力解决或涉及数个单位的重大稳定和治安隐患,单位应在认真做好工作的同时,提出解决方案并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或当地公安机关及综治维稳领导机构报告。
第十一条 单位发生刑事、治安案件或治安灾害事故、群体性事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主要责任人必须及时到现场认真做好工作,并采取积极措施协同有关部门依法妥善处理。
第十二条 单位要长年坚持开展“平安单位”创建活动,落实各项创建措施。
第十三条 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档案。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档案应当包括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本情况和管理情况。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本情况:单位基本情况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重点部位情况;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组织机构和各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人名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制度;专职和义务巡逻队人员及其装备情况。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管理情况: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构填发的各种文书;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定期检查、巡查记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重点整治、整改记录;重点人员及帮教工作情况记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培训记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奖惩记录;信访、普法、巡逻工作记录;“平
安单位”创建活动记录;刑事案件、治安案件、治安灾害事故、群体性事件以及单位有关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方面的重大事件记录。
第十四条 单位应当结合自身业务工作,督促下属单位和管理对象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第三章 考核与奖罚

第十五条 所在地综治领导机构应与辖区内单位签订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责任书,作为考核该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主要依据。
综治领导机构应对辖区内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责任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对存在的突出问题应当责成有关单位整改。
有关单位在一个月内将整改情况书面报告综治领导机构。逾期不报告的,综治领导机构可以向有关部门提出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主要责任人予以处分的建议。
第十六条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单位及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主要责任人,由所在地综治领导机构给予表彰奖励;贡献突出的,经所在地综治领导机构推荐,由所在地人民政府或上级综治领导机构给予表彰奖励:
(一)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责任制成绩突出,社会治安秩序良好,连续4年未发生刑事、治安案件,治安灾害事故和群体性事件的;
(二)预防和制止刑事、治安案件,群体性事件以及治安灾害事故发生,成绩显著或者有突出贡献的;
(三)检举揭发违法犯罪分子,勇于同违法犯罪分子作斗争,事迹突出或者协助司法机关破获重大特大案件的;
(四)在创建“平安长沙”活动中成效显著、经验突出的;
(五)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有其他重大贡献的。
第十七条 综治领导机构应当及时向有关部门通报所在地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情况。有关部门在对本单位评选综合性荣誉称号和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主要负责人评先授奖、晋职晋级时,应当主动征求当地综治领导机构的意见。
第十八条 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单位及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主要责任人,所在地综治领导机构应当依照本规定追究其责任:
(一)忽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导致本单位治安秩序混乱,严重影响正常生产、工作、生活秩序的;
(二)对单位内部不安定因素或者矛盾纠纷化解、调处不力,出现群体性事件、集体越级上访,并造成严重后果的;
(三)因治安防范不力,违法犯罪情况严重的;
(四)因管理和处置不力,发生重大治安灾害事故的;
(五)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玩忽职守、徇私舞弊,并造成严重后果的;
(六)发生刑事案件、重大治安案件、重大责任事故和群体性事件隐瞒不报的;
(七)对上级综治领导机构部署的重大活动、重要工作、重大行动不落实,造成严重影响或后果的;
(八)在“平安长沙”创建活动中创建措施落实不力、负面影响严重的;
(九)发生其他严重影响稳定和治安问题的。
第十九条 综治领导机构对单位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主要责任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责任追究包括:
(一)函告督办、限期整治;
(二)黄牌警告;
(三)一票否决。
第二十条 责任追究的程序:
(一)对应当函告督办、限期整改的单位,由所在地或上级综治领导机构根据《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关于在全市实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函告制度的通知》(长综治委〔2002〕17号)的要求作出决定。
(二)对应当予以“黄牌警告”或“一票否决”的,按照“黄牌警告”或“一票否决”的相关规定办理。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认真执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的决定。
(三)对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主要责任人有失职、渎职情形需要追究政纪责任甚至法律责任的,由所在地的综治领导机构向有关部门提出处理建议,由有关部门依纪依法处理。有关部门应当将处理意见函告综治领导机构。
第二十一条 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山东省海洋环境保护条例

山东省人大常委会


山东省海洋环境保护条例

2004年9月23日山东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

  第一条 为了保护和改善海洋环境,保护海洋资源,防治污染损害,维护生态平衡,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本省管辖的海域以及沿海陆域内从事影响海洋环境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本条例。
  在本省管辖海域以外,造成本省管辖海域污染的,依照国家有关法律和本条例执行。
  第三条 海洋环境保护应当遵循海河统筹、海陆兼顾、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标本兼治的原则。
  第四条 沿海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环保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实施指导、协调和监督,并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陆源污染物和海岸工程建设项目的海洋污染防治工作。
  沿海县级以上海洋与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海洋与渔业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海洋环境实施监督管理,保护和修复海洋生态,组织海洋环境调查、监测、监视、评价和科学研究,负责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的海洋污染防治工作;负责所辖渔港水域内非军事船舶和渔港水域外渔业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的监督管理,以及渔业水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并按照职责调查处理渔业污染事故。
  海事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海事部门)负责所辖港区水域内非军事船舶和港区水域外非渔业、非军事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的监督管理,并负责污染事故的调查处理。
  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海洋环境保护工作。
  第五条 海洋与渔业、环保、海事等部门应当相互配合,密切协作,共同做好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对海洋污染事故或者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的违法行为,可以进行联合调查、联合执法。
  因陆源污染物造成海洋环境污染损害或者船舶污染事故给渔业造成损害的,环保部门或者海事部门调查处理时,应当吸收海洋与渔业部门参加。
  前款规定的海洋污染事故以外的渔业污染事故,海洋与渔业部门调查处理时,涉及其他监督管理部门的,应当吸收其他监督管理部门参加。
  第六条 沿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海洋生态建设、海洋环境监测等海洋环境保护所需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并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逐步加大资金投入。
  沿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海洋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鼓励海洋环境保护科技创新,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促进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七条 省海洋与渔业部门应当会同省环保等有关部门拟定全省海洋环境保护规划和重点海域环境保护专项规划,并按程序报批后实施。
  沿海设区的市、县(市、区)海洋与渔业部门应当会同同级环保等有关部门,根据上一级海洋环境保护规划和重点海域环境保护专项规划,拟定本行政区域海洋环境保护规划,并按程序报批。
  重点海域名录由省海洋与渔业部门商有关部门拟定,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
  第八条 沿海设区的市以上的海洋与渔业部门应当定期发布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或者专项通报。
  海洋与渔业等部门应当向环保部门提供编制环境质量公报所必需的海洋环境监测资料;环保等部门应当向海洋与渔业部门提供与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有关的资料。
  第九条 沿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制定、实施防治赤潮灾害应急预案,做好防治工作。
  沿海县级以上海洋与渔业部门应当加强赤潮监测、监视、预警、预报和信息发布;发生赤潮时,应当及时向同级人民政府报告,并逐级上报省海洋与渔业部门。
  单位和个人发现赤潮时,应当及时向当地海洋与渔业部门报告。
  第十条 沿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制定海洋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发生重大海洋环境污染事故时,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按照应急预案,采取措施,消除或者减轻污染危害。
  海洋环境污染事故危及人体健康和海洋生物资源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将有关情况向可能受到污染损害的单位和公众通报或者公告。
  第十一条 具有特殊地理条件、生态系统、生物与非生物资源及海洋开发利用特殊需要的区域,可以划定为海洋特别保护区。
  海洋特别保护区的选划、建设和管理,由省海洋与渔业部门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二条 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应当符合海洋功能区划、海洋环境保护规划以及重点海域环境保护专项规划。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半封闭海湾、河口兴建影响潮汐通道、行洪安全、降低水体交换能力以及增加通道淤积速度的工程建设项目。
  采挖海砂、砾石或者开发海岛及周围海域资源的,应当采取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不得擅自改变海岛地形、岸滩及海岛周围海域生态环境。
  第十三条 海水养殖应当按照海洋功能区划划定的养殖区域,科学确定养殖密度,合理投饵、施肥,养殖用药应当符合国家和省有关农药、兽药安全使用的规定和标准,防止对海洋环境造成污染。
  第十四条 沿海设区的市以上海洋与渔业部门应当定期对黄河口、胶州湾、莱州湾等海洋生态敏感海域进行海洋生态调查和评价。
  第十五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省海洋环境容量、海洋功能区划和国家确定的主要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指标,制定本省重点海域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指标和主要污染源排放控制计划。
  沿海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上一级人民政府确定的重点海域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指标和主要污染源排放控制计划,制定当地重点海域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实施方案,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第十六条 直接向海洋排放污染物,必须达到国家和省规定的排放标准,并按规定缴纳排污费。排污费应当纳入财政预算,专项用于海洋环境的整治与恢复。
  第十七条 沿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海洋功能区划、环境保护规划、海洋环境保护规划、重点海域环境保护专项规划以及城市总体规划,建设和完善排水管网,建设污水处理厂或者其他污水集中处理设施。
  滨海酒店、宾馆、医院等单位应当将产生的污水经处理达到规定的标准后,纳入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未纳入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应当自备污水处理设施。
  污水未经处理或者经处理未达到标准的,不得排放。
  第十八条 港口、码头、石油开发以及船舶制造、维修、拆卸企业等用海单位应当防止污染物、废弃物进入海域,并清除本单位用海范围内的生活垃圾和废弃物。
  第十九条 从事海上生产、经营的单位和个人,不得将未经无害化处理的生产、生活废弃物弃置海域。
  滨海从事生产、加工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对产生的污染物、废弃物进行处理,防止对海洋环境造成污染。
  第二十条 从事船舶污染物、废弃物、船舶垃圾接收、船舶清舱、洗舱作业活动的,必须具备相应的接收处理能力。
  在港口、码头和利用海上装卸设施从事散装油类、有毒有害液体货物装卸作业活动的,必须依法编制污染应急计划,并配备相应的污染应急设备和器材。
  港内作业的船舶和在港内停泊三十日以上的船舶,应当对其污水排放设备实施铅封措施。
  第二十一条 船舶发生海难事故,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海洋环境重大污染损害的,由海事部门依法采取强制清除、打捞或者拖航等应急处置措施,避免或者减少污染损害。属于渔港水域内非军事船舶和渔港水域外渔业船舶的,由海洋与渔业部门依法进行处理。
  处理海难事故的费用,依法应当由船舶所有者或者经营者承担的,船舶所有者或者经营者应当及时缴清;未缴清或者未提供相应担保的,不得开航。
  第二十二条 新建、改建、扩建海岸工程建设项目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将海岸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或者环境影响报告表、环境影响登记表(以下简称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报海洋与渔业部门审核后,报环保部门批准。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沿海陆域内新建不具备有效治理措施的化学制浆造纸、化工、印染、制革、电镀、酿造、炼油、岸边冲滩拆船以及其他严重污染海洋环境的工业生产项目。
  在海洋自然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海滨风景名胜区、旅游度假区、盐场保护区、海水浴场和沿海重要的渔业水域内,不得新建排污口。
  第二十三条 新建、改建、扩建海洋工程建设项目,应当将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报海洋与渔业部门核准,并报同级环保部门备案,接受环保部门的监督。
  第二十四条 省人民政府授权的部门批准立项的海岸、海洋工程建设项目,以及跨设区的市的海岸、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由省环保部门、海洋与渔业部门按照各自职责批准或者核准;其他海岸、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由沿海设区的市环保部门、海洋与渔业部门按照各自职责批准或者核准。
  第二十五条 环保部门在批准海岸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海洋与渔业部门在核准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之前,必须征求海事部门的意见;涉及军事禁区、军事保护区的,必须征求军队环境保护部门的意见。
  第二十六条 海岸、海洋工程建设项目可能对海洋环境造成重大影响的,环保部门、海洋与渔业部门在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批准或者核准前,应当举行论证会、听证会或者采取其他形式征求有关专家、公众的意见。
  第二十七条 环保部门和海洋与渔业部门发现海岸、海洋工程建设项目在建设、运行过程中有不符合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情形的,应当责成建设单位进行环境影响后评价,采取改进、改正等补救措施;建设单位自己发现有不符合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情形的,也应当组织开展环境影响后评价,根据后评价结论采取补救措施,并报原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批准或者核准部门备案。
  第二十八条 经依法批准从事填海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采取防止海洋污染的有效措施,不得使用未经无害化处理的生活垃圾、医疗垃圾或者其他有毒有害物质填海。
  第二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等法律、行政法规已有处罚规定的,由行使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处罚。
  第三十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海洋与渔业部门予以警告,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整治和恢复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情节严重的,扣押违法作业工具,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一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
  (一)违反海洋功能区划、海洋环境保护规划或者重点海域环境保护专项规划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
  (二)采挖海砂、砾石或者开发海岛及周围海域资源,未采取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造成海洋生态环境破坏的;
  (三)在半封闭海湾、河口兴建影响潮汐通道、降低水体交换能力或者增加通道淤积速度的工程项目的;
  (四)使用未经无害化处理的生活垃圾、医疗垃圾或者其他有毒有害物质填海的。
  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拒不清除本单位用海范围内的生活垃圾、废弃物或者将生产、生活废弃物弃置海域的,由海洋与渔业部门指定有关单位代为清除,所需费用由用海单位承担,并处三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二条 造成海洋环境污染损害的责任者,应当排除危害,并赔偿损失。
  对造成重大海洋环境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三条 行使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和其他部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给当事人造成损害的,依法予以赔偿;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发现海上污染事故或者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违法行为时,未依法予以制止或者未采取有效防止措施的;
  (二)海岸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经海洋与渔业部门审核而予以批准,以及海岸、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批准、核准前未依法征求有关部门意见的;
  (三)违反规定或者越权审核、批准、核准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
  (四)海岸、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经批准、核准,有关审批部门批准其建设的;
  (五)其他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的行为。
  第三十四条 本条例下列用语的含义是:
  (一)海岸工程,是指工程主体位于海岸线以上,为控制海水或者利用海洋完成部分功能,并对海洋环境有影响的工程建设项目。
  (二)海洋工程,是指工程主体和工程主要作业活动位于海岸线以下,并对海洋环境有影响的工程建设项目。
  第三十五条 本条例自2004年12月1日起施行。